Search

霸凌有很多種,教育和管教的方式也有很多選擇。肢體霸凌非常可惡,但言語暴力和行為霸凌的殺傷力卻容易被忽...

  • Share this:

霸凌有很多種,教育和管教的方式也有很多選擇。肢體霸凌非常可惡,但言語暴力和行為霸凌的殺傷力卻容易被忽略。學校、職場也經常有階級身分因素的行為或言語霸凌,比如學長姐學弟妹、上下級...,學校新生或者職場新人甚至可能產生自我懷疑,或者改為默認、接受這種文化。

我認為,不管是什麼身分、什麼角色,價值觀、品德還有心態真的才是決定一個人的高度的關鍵,能力反而排在後面。作為家長,以後怎麼正確育人,讓小朋友能在多元的社會中仍有正確、健康的觀念成長,不至於同流合污,實屬不易。

回想近20年前,我剛升上國中一年級,在快速抽高之前,我是個矮胖的胖小弟。那一年,我的數學老師綽號鴨子,他非常喜歡在全班面前取笑我的身材,甚至給我取名「油膩膩」,或者叫我「略矮胖」。他會在任何可以笑我的地方把我跟胖、油連結在一起,並起哄同學一起。以前讀書的時候,南部很熱,媽媽總會在我的便當袋準備很大一瓶冷凍庫冰過的無糖麥茶,這樣我一整天都能有冰冰的茶可以喝。麥茶是咖啡色的,我甚至記得有一次我只是在課堂上拿出來準備要喝,這位數學老師就突然在課堂中問我:「油膩膩,你是要喝油嗎?」。雖然他和我爸媽的解釋是他只是比較喜歡開玩笑,那時候的我也不是很懂事,只覺得有點受傷。長大了,才覺得這種人根本沒有資格當老師。

雖然不是個藉口,但我確實因此變得很討厭數學,那一陣子也非常沒自信。最後因為剛好搬家,國一下學期我就轉到離家近的學校就讀(不過我到現在都不知道爸媽讓我轉學是這位數學老師的原因多一點還是搬家的原因多一些)。好險國中三年長了20公分,最後一路長到191公分,擺脫了小胖弟的形象,維持到幾年前搬來美國才恢復胖子的身分(?)

我想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和言語,都可能在無形之間影響別人的心理健康。老師也好,教練也罷,甚至身邊的家人都一樣。成人的承受能力較強,心理素質也相對成熟,但又有多少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這些非肢體的霸凌?最可怕的是,有時這樣的霸凌還來自育人者或者是家長。

我還是很感謝上帝,讓我生在一個很健康的家庭。我雖然不是一個心理素質超群的人,成長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狀況,卻也總是能比較健康的走出來。今晚看了這篇文,也提醒自己要更加注意言行舉止,無論是對家人、在職場對同事、甚至是去外面買東西對店員都一樣,希望大家一起讓身處的環境變得更加友善、有愛,共勉。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